快樂教育伴我成長
----故事里的宜陽·校歌傳遞宜陽理念與精神
我們宜陽學校是2011年創立的,當年九月開學之初,宜陽校歌就傳唱開了,曲譜由時任市委書記謝亦森同志親自創作,旋律優美自不待言。歌詞傾注了時任新區黨工委葉小平書記的才智和心血,學校方面是以陳霞老師為代表,我也算一個,大家集體創作完成的。歌詞給人印象深的有三句:一是“學業宜勤奮,身心沐陽光”,融入了我2011年3月籌建宜陽學校時提出的校訓精神;二是“立德樹人育棟梁”,現在立德樹人是當前教育界的一個熱詞,在八年前即2011年9月我們就將此寫入了校歌,說明我們的理念還是比較前瞻的;三是“快樂教育伴我成長”。有道是:詩言志,歌傳情。八年來,每逢周一升旗,我都站在教師隊伍前列,和師生一起高唱我們的校歌----宜陽之歌,因為這校歌是從我心里流淌出來的,今天專門就這第三句歌詞抓住“快樂”和“成長”兩個關鍵詞講講故事。
一、快樂
快樂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生命狀態,也是師生發展中追求的目標。快樂可以說是人人向往的一種積極情緒體驗,是人的發展的情感動力,是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外在特征,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早在我初入杏壇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小學“片追”背景下,學校普遍存在“三苦”現象:教師苦教,孩子苦學,家長苦陪,那時我從中國教育報上就讀到了快樂教育思想,并于1991年5月到快樂教育策源地之一北京一師附小,還有當時國家教委推廣的快樂教育兩個典型:著名的南京瑯琊路小學、沈陽鐵路五小參觀學習,回來后,我從1991年秋到1994年夏的三個學年,從事了第一輪不留家庭作業的愉快教育實驗,三年下來實驗成功,更加堅定了我這一輩子矢志不渝搞快樂教育的信心和信念。從此,不論是早年在豐礦,還是后來到山東臨沂淄博等地,抑或是而今在宜陽,我都將快樂教育樹為信條。
二、成長
常言道: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愚以為,成長是個人身心的修為,是生命拔節的過程,亦是快樂教育的目的。我們搞快樂教育就是要讓快樂成長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倡導和大力推動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空前的重視和弘揚。我們當老師的,尤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情有獨鐘的,真是欣逢盛世,喜笑顏開。在下不才,斗膽提出:關于育人目標,從德才兼備而言,西方紳士,東方有君子。從孔子以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格特征就是君子。將中華優秀傳統與時代精神結合得最好的乃是先祖文正公的憂樂精神與君子情懷。我一直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作為從事快樂教育的價值追求。我認為既是先賢憂國憂民的價值追求和真摯情懷,亦是當代社會主義建設者、未來接班人應有的愛國情懷與高尚品格。所以,我在宜陽學校,只要一息尚存,就主張辦快樂學校,做快樂教師,育快樂學生,從與時俱進的成長角度來講,換言之,就是辦君子學校,做君子教師,育君子學生。